“如果人類弄明白了那些百分比的真正含義,并嚴格按照專家建議的去做,那么人類的平均工作壽命提高10年將不再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美國遺傳學家、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先驅者里羅伊·胡德
對于喬布斯,人們在試圖破解他的創新基因上多年來樂此不疲。這種興致,同樣發生在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包括喬布斯本人對其胰腺基因缺陷的探究中,并憑借于此贏得了腫瘤確診后七年蘋果公司在生意場上的全部籌碼。畢竟,時至今日人們還在琢磨一件事:癌癥奪去了喬布斯的生命,蘋果創新的生命會否也被一并奪了去?

iDNA網(益基生物科技)公司總裁周慧君博士
或許你尚未聽說,喬布斯是世上僅有的20個完成了自身DNA測序的人之一,包括他的腫瘤:他曾每隔三個月把腫瘤序列重新分析一遍,視分子變化對癥下藥。喬布斯對待DNA的敬畏,與其請靈媒、吃馬糞等“現實扭曲力場”的荒誕舉動比起來,留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與生俱來有一些小錯誤隱藏在人類的DNA雙螺旋體中,它們或許在生命的某個節點一觸即發,或許一輩子充其量是座死火山。基因學家已經可以通過對一系列人類易感疾病基因的掃描,預知老年癡呆癥、胰腺癌、乳腺癌等疾病的罹患風險,予以生活方式、用藥指導上的建議,以此抑制病灶基因的激活。另外,醫生在選擇治療方案時會更加有理有據,發現癌癥后千篇一律“切刀、放化療”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這是基因檢測的價值,正所謂跑在自己命運的前面,治病不如預防,預防不如預知。
本土一家名為iDNA的公司正在做這門生意。三年前,這家公司首次將3000元人民幣的基因檢測價格引入中國,一下子改寫了格局:不管你對這檔子事信不信,基因檢測一直只是富人圈的游戲,此前國內做一次基因檢測,18000元是最低門檻,大多數人望而卻步。托高通量測序技術迅猛發展的福,一個圍繞基因組測序技術的大產業正在美國硅谷興起,多家大公司參與競爭,檢測成本巨幅下降,基因檢測正在由實驗所走向商業化大眾。
破解生命密碼
產品設計上,iDNA通過互聯網向消費者販賣一種基因檢測套盒,里面有試管、棉簽若干,消費者足不出戶便可完成樣本收集--用棉簽在口腔側壁抹一下,裝在試管中,寄回iDNA。不出幾天,消費者會收到一本厚厚的小冊子,這是對他基因密碼的解析。它也許會告訴你,你今后注定是個禿子,可向你老爹追究責任;你還攜帶了前列腺癌基因,最好有意識的在飲食起居上注意一下,多吃水果、蔬菜、全麥和大豆制品,多做體育鍛煉,有助于抑制致病基因的活躍度……在iDNA創始人周慧君看來,這本小冊子,每個人一出生就應該擁有。
周慧君是美國康奈爾大學分子生物和遺傳學博士,斯坦福大學臨床分子基因學博士后,美國遺傳協會資深委員。歸國創業前,曾在美國基因技術公司Incyte、基因檢測服務公司DNA direct工作了10年。前者致力于生物芯片技術和基因藥品的研發,包括拜耳在內的全球幾十家巨頭制藥公司都是它的客戶;后者是全球首家面向消費者提供在線基因檢測服務的公司,周慧君是這家公司的第一位女博士,負責企業發展戰略。
Incyte、DNA direct兩家公司做出了基因檢測領域的諸多開山之舉,但真正將個人基因檢測引致公眾視野的,是美國一家名為23andme的后起之秀。這家公司一方面提供在線基因檢測服務,一方面還引入社群的概念,為具備相同基因性征的消費者搭建起社交網絡。23andme早在2007年底因拿到谷歌投資的440萬美金名聲大噪,輿論的焦點卻是兩家公司間的“裙帶關系”:23andme的老板正是Google創始人謝爾蓋·布林的妻子。大家覺得,谷歌此舉“不應該”。
當時的周慧君每日穿梭在實驗室與市場之間,敏銳的預感到谷歌入股基因檢測領域絕非一時沖動,相反,一個具有顛覆性的、巨大的消費市場即將呼之欲出,應搶占市場先機。隨后,周慧君夫婦帶著一對兒女歸國,將硅谷的創新模式復制到國內,iDNA隨即誕生。
事實證明,基因檢測盡管遭致倫理道德、包括故意渲染易感基因致病率風險的種種非議,追隨者依然眾多。在美國,醫學界還是出現一種擔憂:告知消費者有較高幾率罹患某種疾病,會增加其預約后續檢查的政府財政負擔。在中國,盡管基因檢測目前還是按照體檢機構的方式來運作,但是在國家臨床檢驗目錄上也是有章可循。谷歌對于DNA的探索也是愈發熱衷了,Navigenics是它投資的第二家基因測試公司,暗含搭建DNA搜索平臺的意味。
目前,iDNA的產品設計視消費者的需求而定,盡可能的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求,你是要測乳糖耐受還是喝酒傷肝度,為優生優育顧慮還是搞不清楚心臟病的安全用藥,包括對未來罹患某種常見疾病的概率檢測,價格由幾百元到幾千元、幾萬元不等。個中差異,是檢測位點密度,例如一款價值四萬元的產品套餐,就要測100萬個位點。周慧君做了個比喻:“就像看電視,早期的黑白電視,麻麻點點的,但是劇情、主人公是男是女,我們都能看到,后來出來彩色電視了,現在又有高清電視了,看得越高清,檢測結果越精準。”
“這個產業,未來是處于體檢和保險之間的。醫院針對已經病了的人,體檢針對有了病理征兆的人,DNA檢測則是告訴你風險在哪里,最好的結果就是不患病。由此說來,這個產業的未來年收入是要達到500億元的。”周慧君說。
由“點”突破到百億構想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全球提供基因檢測服務的公司,大多數并沒有自己的研究所與專利技術,往往由合作的研究機構代為檢測,自己再提供分析報告,以服務質量見長,卻極易被模仿和取代;產業鏈的另一端,上游的科研機構盡管掌握核心技術,卻在開拓市場、客戶體驗、建立品牌上是個外行,盡管可以輕松的拿到政府資助金,且不被要求經濟回報,卻難說能走多遠。冰島著名的基因診斷學公司deCODE公司,正因長期不求經濟回報,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瀕臨破產,被業界評價為“對復雜性狀遺傳學的沉重打擊”。
在產業鏈的整合能力上,iDNA是個例外。距離消費者最近, 同時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中國質檢總局綜合檢測中心建立了聯合實驗中心,在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城建有近千平方米的實驗室。另一方面,周慧君本身就是一位具有商務思維的基因科學家,在美國的早年間,屢獲McCormick科學家、Incyte發明創新、Morgan Lewis企業家等獎項。她的先生iDNA首席科學家Brian Ring博士,曾經參與了世界上第一套cDNA芯片的開發,在她看來“行業影響力比我牛多了”。產品研發、市場開拓上的雙重積累,令周慧君在歸國創業之初便拿到了國家科技部、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創新資金。依靠這筆啟動資本,iDNA與大多數依靠風投維持運作的同行比起來,更容易走到最后。
不過,中國市場還有自己的特色。在美國,23andme憑借個人基因檢測業務名利雙收,在中國本土遵循被實踐成功過的方式,并不能保證沒有風險。在業務洽談中,iDNA沒少碰釘子,有些合同一直談到了最后,對方老總一句“我們是不是太早了一點”,就給否了。“大家在健康上的實用主義比較強,一定是病了以后我花多少錢把這個病治好,沒病我就很漠然。目前處在一個市場培育期,我們在等一個市場爆發點。”周慧君說。
iDNA 的市場策略是由“點”突破:一個是新生兒市場,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每年全球約有上千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其中三分之二兒童的死于用藥不當,這些完全可以通過基因檢測避免,因此iDNA的產品一開始就主打兒童用藥安全。周慧君深知,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中國的父母那樣關注子女健康;另一個是高端商務人士市場,他們有這個需求,也有這個消費能力。圍繞此兩點,iDNA與政府、兒童醫院打交道頗多。由獲得來自中國疾控中心關于高血壓藥物治療的第一筆訂單算起,iDNA先后與國家科技部“DNA指導安全用藥”項目、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藥學院、中國臍帶血庫建立合作,兒童安全用藥DNA檢測產品已在兒童醫院、新世紀兒童醫院投入使用。
當然,上述途徑距離周慧君的最終期望還有很大差距:B2C的味道濃烈了些,不互聯網化,尚未被大眾消費者認同。“還是要在商務上面更犀利一點吧。我們曾經嘗試是不是需要創新多一點?真的多一點后,大家又茫然了,所以后來我就更加專注了。”周慧君說。
誠然,谷歌的DNA搜索平臺需要養,承載DNA檢測的電商平臺需要養,中國人“治未病”的觀念需要養,周慧君由硅谷走來,中關村相對于硅谷創業環境差異也要養。或許未來,正如美國遺傳學家、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先驅者里羅伊·胡德(Leroy Hood)所言:“如果人類弄明白了那些百分比的真正含義,并嚴格按照專家建議的去做,那么人類的平均工作壽命提高10年將不再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一個案例不妨一聽:布林本人已被23andme檢測出第12號染色體隱藏著LRRK2突變,意味著他比常人罹患帕金森綜合癥的機率要高。他聽從了23andme的建議,每隔數日就從3米高的泳池跳臺上跳入水中并潛泳一段時間--帕金森發病年齡大多在50-60歲,布林現年不過30歲出頭,此番未雨綢繆,自然要比喬布斯幸運了。 |